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2024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编辑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4-09-04



《文献》2024年第1期

目  录

·出土文献研究·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研究  左勇 辛悦(4)

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新缀新见  马尚(19)

殷墟YH127坑甲骨缀合二十组  杨熠(44)

早期甲骨缀合史中的几个问题  马晓稳 李红薇(77)

敦煌改字本《十诵比丘尼戒本》研究——兼论“词汇替换”作为佛经编辑方式  刘丹(93)

敦煌写卷《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  赵洪雅 林世田(109)

辽代《耶律善庆墓志》补释  李思齐(135)

西夏文《六祖坛经》与汉文本渊源关系新考  刘少华 孙祎达(143)

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集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残卷研究  张玉丹 张铁山(155)

明代碑志文本的形成、流变与传播  时鹏飞(170)

·国图园地·

《淳熙秘阁续帖》考  刘赟(186)


内容摘要

·出土文献研究·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研究  左勇 辛悦内容摘要: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关键词:商代  甲骨文  倒书  契刻
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新缀新见   马尚内容摘要: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包含整批出土的出类卜辞,颇为珍贵,唯甲骨破碎,难以利用。结合这批甲骨的拓本、摹本和新出照片,可得出44组甲骨缀合成果。由此拼出新见字形1例,为“丰”字象形程度较高的初文,结合该字形,可以重新思考“丰”字构形本义。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甲骨的缀合,可为探索甲骨的出土情况提供线索。甲骨缀合提供的时间、地点等新信息,有助于更充分地系联商王祖甲的驻跸行程。缀合还拼出“赐多子女”等重要辞例,还原1例卜甲墨书。关键词:甲骨  缀合  “丰”  祖甲

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新缀

殷墟YH127坑甲骨缀合二十组  杨熠内容摘要:YH127坑甲骨经过几代学人的接力缀合,复原程度已相当高,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仍有不少甲骨是能够被缀合的。文章从未著录甲骨的缀合、误缀甲骨的改缀、旧缀之新加缀三方面介绍了新缀合的20组甲骨。揭出一片有发掘编号但未被著录的甲骨,并通过缀合复原了一组与妇好生育有关的卜辞。在丙编615基础上加缀的一片未著录甲骨,证实所谓的“子目”实际是“子眉”。结合甲骨形态、卜辞内容和兆序等线索,对误缀的七组甲骨进行改缀,使真正同属一版的甲骨各归其位,相关辞例得以通读。在前人缀合基础上的加缀有助于解决过去存疑的问题,如复原了文字编未准确收录的“鲁”字异体,明确乙4241的残字是“蛊”而非“”,以及深入讨论甲骨中单个兆序数字大于“十”的问题。关键词:YH127坑  甲骨缀合  未著录甲骨  误缀  兆序

殷墟YH127坑甲骨新缀
早期甲骨缀合史中的几个问题  马晓稳 李红薇内容摘要:缀合是甲骨研究的重要工作,回顾总结甲骨缀合理念、方法的形成历史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加拿大人明义士是最早有意于甲骨缀合的学者,通过聚焦1933年之前的文献,可以发现这一认识是不准确的。明义士著作中收录的缀合多非原创,大部分因袭自郭沫若。郭沫若的第一版缀合时间应为1929 年甚至更早,其甲骨缀合理念与方法值得系统梳理,学术史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关键词:甲骨缀合  明义士  郭沫若  《卜辞通纂》
敦煌改字本《十诵比丘尼戒本》研究——兼论“词汇替换”作为佛经编辑方式 刘丹内容摘要:传世的《十诵比丘尼戒本》是沙门法颖从《十诵律》中辑出的,南北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敦煌文献中存量颇少。前人研究敦煌律藏时,往往仅以法颖本为据,定名、叙录及后续研究多有未善。大谷2-26号是一种古佚《十诵比丘尼戒本》,西本龙山以为鸠摩罗什所译,陈寅恪等均曾质疑,迄无定论。系统调查可知,敦煌文献中说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本多与大谷2-26号同属一书。新发现的抄本共有17号,其中8号(片)可缀合为3组。敦煌本的共戒改写自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戒本》,改造方法是将其中涉及性别的词汇对换。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戒本》集中抄写于西魏前后。北周武帝灭佛后,敦煌本的传播链条中断,南方的法颖本成为《十诵律》系统通行的尼戒本。关键词:敦煌  戒律  词汇替换  编辑方式  藏外文献

《大比丘尼戒经》(北敦895号)卷首
敦煌写卷《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  赵洪雅 林世田内容摘要:《妙法莲华经玄赞》是《妙法莲华经》注疏之一,敦煌遗书中存有汉文《妙法莲华经玄赞》写卷及相关钞、疏、义决、科判、讲经文等文献约70余号。通过对题跋、钤印、书法、修复、内容及版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敦煌遗书中有一批包括《妙法莲华经玄赞》在内的唯识宗草书写卷,书法风格极为相似,应与曾在长安西明寺参访研求的大德昙旷存在紧密联系。《妙法莲华经玄赞》曾对中国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的研习和传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原与西域佛教交流的有力见证。然而,随着唯识宗的衰落,敦煌地区的唯识宗传承和草书技艺均出现断层。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玄赞》文本在元代时仍被著录和使用,而南方地区可能在两宋之际即已佚失。关键词:《妙法莲华经玄赞》  唯识宗草书写卷  窥基  昙旷  诠明

国家图书馆藏《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卷首
辽代《耶律善庆墓志》补释  李思齐内容摘要:2018年《辽金历史与考古》上公开了一方辽代墓志,被命名为《耶律善庆墓志》。经辨认对比,《耶律善庆墓志》与内蒙古大学藏契丹小字《故侍中墓志铭》出土于同一墓葬。墓主人耶律善庆即《辽史》有载的耶律蘂奴,为辽代后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关键词:《耶律善庆墓志》  《故侍中墓志铭》  仲父房  耶律善庆
西夏文《六祖坛经》与汉文本渊源关系新考  刘少华 孙祎达内容摘要:自从胡适指出《六祖坛经》的早期版本与通行本存在巨大差异以来,其版本流变问题成为《六祖坛经》研究,乃至早期禅宗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学界的长期努力下,共发现五种敦煌本、五种惠昕本等早期版本,以及诸多后世版本。然而,在各早期版本得到反复讨论的同时,《六祖坛经》的西夏文译本,尽管问世很早,却未受到充分重视。目前发现有两种西夏文《六祖坛经》,其中散藏于各地的草书译本属于敦煌本,具体而言处于旅博本所代表的敦煌本到惠昕本的过渡阶段,其出土地在敦煌的可能性极大;黑水城出土的楷书译本并非学界此前认为的敦煌本,而是曾在国内流传的、仅见的惠昕本。两种西夏文《六祖坛经》不仅是探讨西夏佛教的珍贵材料,也对《六祖坛经》汉文本的版本流变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六祖坛经》  西夏学  敦煌学  胡适
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集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残卷研究  张玉丹 张铁山内容摘要:1941年3月,张大千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收集到一些写经残片,现藏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在张大千记录敦煌石窟的两个工作笔记本中,夹着58件汉文、回鹘文、西夏文、藏文残片。文章介绍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集敦煌写经残片的情况。从文献学角度首次刊布编号Z19-1(正面)、Z19-2(背面)这一残卷,重点对背面(Z19-2)的回鹘文进行转写,附以汉文原文,便于对照,并对全文进行注释;探讨残片的版本、译者和翻译年代。关键词:四川博物院  张大千  回鹘文  《别译杂阿含经》

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残卷
明代碑志文本的形成、流变与传播  时鹏飞内容摘要:明代石刻文献向来不受传统金石学重视,然而结合丰富的传世文献,却可以还原碑志文本形成与传播的完整过程。碑志稿本完成以后,文本已经通过木刻或手抄流传开来,在此期间,丧家和文人亲友的修改意见会影响文本的面貌。碑志上石之前,丧家需要最终填补修改稿本,然而修改的尺度经常逾越文人的预期,这就可能造成石本背离作者意愿的局面。石本文本通过拓本、副本、葬录等多种途径传播。文人自编文集中的碑志文本,很多经过文人后续修改,反映文人创作的理想面貌。后人编刻文集的文本,不但可能出现刊刻的讹误,而且编刻者有时会刻意删省世系子孙等内容。碑志文的石本与集本有着不同的文本形成轨迹,两者之间无法互相取代。关键词:石刻文献  碑志  文本  石本  集本
石本
集本李攀龙《明太学生聂君以茹墓志铭》

·国图园地·《淳熙秘阁续帖》考  刘赟内容摘要:南宋内府所刻《淳熙秘阁续帖》,帖石刻立不久即惨遭回禄,故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拓本多有记载,但宋拓现似已无存,目前所见该帖拓本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清代翻刻本,而有正书局影印十卷本(存八卷)、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卷四)则为伪刻本。依据相关史料,参考清翻刻本,可以初步复原《淳熙秘阁续帖》之卷目。关键词:《淳熙秘阁续帖》  流传  版本  翻刻  伪刻

·往期目录·

《文献》2023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2023年第2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2023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2023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2023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2023年第6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